清朝时期的保山城有“七十二条街、八十二条巷”,这一街巷布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。在这些街巷中有一条“袁氏街”,附近曾经有一座桥叫“五贵桥”,流传着“五桂连芳”的美谈,讲的是袁家兄弟连续考中秀才、举人的故事。在袁家“满门才俊”的兄弟中,成就最大的是袁文揆。
袁文揆(公元1749—1815),字时亮、苏亭,是清代中期云南著名诗人、文献学家。
甘居下位 不媚权贵
袁文揆生于袁氏街一个读书科举世家,青少年时期走的是科举之路,但屡试不中。在京应考期间,曾效力于四库馆阁做誊录工作,之后“议叙”得官甘陕。曾任甘肃县丞、儒学教谕等职。在吏治渐腐的乾隆后期,他因“不工逢迎”被地方长官所憎恨,被安排前往甘肃河州分管驻防定羌驿。面对打压,他没有妥协钻营,坚守“读书敦品”的家训,甘居下位而不失节。
定羌驿距离河州还有120里的路程,此地教派林立,生活习惯、文化风俗和传统信仰等方面都不相同,极易产生摩擦、引起冲突,故而讼狱最多,很难管理。袁文揆敏于笺启,勤于政事,深为河州州牧(知州)德公所倚重。次年河州夏天大旱成灾,袁文揆帮助德公办理赈灾事务,一丝不苟,分毫不差。
回归本心 散财修典
在甘陕为官5年后,受胞兄袁文典(辞官归乡的士人典范)影响,袁文揆毅然辞官返滇,开始了客居昆明的从幕生活,晚年任云南县(今祥云县)教谕。此举非因失意,而是对官场生态的清醒疏离,体现其“禄位非所求”的淡泊。
袁文揆一生交友广泛,既与服官滇省的王昶、屠绅、檀萃等著名学者交好,又与钱沣、师范、刘大绅等云南著名文士关系密切。客居昆明为幕僚时,将“积年修金所余,惟以治经史,置书籍法帖,几及数万卷。”他以书为富,拒奢靡之风,一生著有《时畲堂诗稿》《适畲堂文稿》等。与兄袁文典耗时20余年,辑成《滇南诗略》《滇南文略》各47卷,收录自汉至清乾隆间云南诗文,堪称“滇文化百科全书”。据考证,参与《滇南诗略》的参订、检校和书写的人数超过180人。为刊行此巨著,兄弟二人“不惮烦,不惜费”,耗尽积蓄,甚至四方募资,终使散佚文献得以传世。此举开创了云南文献整理先河。
家风醇谨 垂范后世
袁氏为南京移民家族,自曾祖袁铣起便“性方正,穷年力学”,祖父袁来清任县学训导时以孝友称。袁文揆承袭“读书敦品”门风,王昶赞其家族“家风醇谨,子弟咸能读书敦品”。袁氏兄弟因“德感四邻、文行八方”,其保山宅邸所在街道被乡民誉称“袁氏街”。
袁文揆晚年还因重义轻财被时人誉为“侠义”。嘉庆年间,曾提携袁文揆的旧友永昌知府陈云岩身陷困境需巨款赎身。年事已高的袁文揆毅然远赴江浙,千里筹金,为友解困,途中仍不忘结交文士、弘扬滇学。
袁文揆六十寿辰之时,其兄袁文典曾历数袁文揆平生“大节不可磨灭者”有七:一为做官多年俸禄有余皆制经史,置书籍、发帖数万卷而不以求田问舍、炫金玉珠宝为乐;二为先后为三伯父母与袁文典本人请封;三为为曾太外祖请封忠烈,得祀乡贤;四为广为搜辑滇中所残留的历代诗文,约集四方同志参互考订,不顾他人之阻挠与讥讽,克终阙事,刻成八十余卷,板片悉送往五华书院听人印刷,不以为利;五为陈云岩冒险奔走吴越,自始至终对之以义;六为抚恤钱沣之幼子,尽其所能帮助忠良之后免于困厄;七为在河州于德公死后为之代理各项事宜,任劳任怨无半点推托。袁文揆一生际遇皆在袁文典眼目之中,所举七事足以勾勒文揆人品之大概。